最近某個契丹人主導的新網媒,用廣東人的「俚語」來說,就是一出閘就瘋狂脫腳不斷,可能在一些當事人眼中,是「一小撮去中國化的網民」,「造謠生事」, 「甚麼都看不順眼」。
由數位多年國際媒體觀察者組成的膠事錄核心,當然有自己的一套看法,甚麼大契丹主義,甚麼舊媒體心態做新媒體,甚麼離地超忌廉,或者甚麼說穿了懂小小英文扮代表國際視野,而導致種種水土不服的問題,老實講實在蠢到一個點,留在酒吧有機會面授恥笑機宜就算。
但最近泰國曼谷的連環爆炸案,卻引起了一個應否刊登死者私人照的問題,不少契丹離心的網路人士甚至日系知名作家,就開始繼續此前對這個「海歸金主」的媒體質疑。
[請教] 請問刊登死難者生活照,是從何時起的「慣例」?我新聞系畢業,老師沒這樣教。現在的新聞系老師這樣教的嗎?是我out了嗎?
Posted by 健吾 on Monday, 17 August 2015
而支持這個媒體的,則說這些是haters,說所有媒體也這樣做,甚至說是媒體慣例,然後就誅心起來。
但膠事錄的看法,很簡單,歡迎加入小報的行列,以後我們要叫這個網媒叫「海龜小報」,恐怕也要概括承受。
的確這班巨量支持該「海龜小報」的人士,會列舉出海量報紙媒體,表示都會出死者生前私人照。但細心留意,這些往往都是英文媒體,而近年英文媒體,或者歐陸人笑稱「盎格魯-薩克森媒體」,經常被當作煽情新聞,或者墮落的新聞機構代表來恥笑。
而且再細心看,往往這些媒體都是行小報路線,追求畫面震撼,或者用生活照來塑造悲情,總之就是煽情新聞 Sensational Journalism。
但不像香港只有抄報、抄報和抄報,或者只有動新聞、動新聞和動新聞那樣,外國有不少老牌報紙,是守住底線,不用震撼圖片,就不用震撼圖片,更不要說私人照片。
所以說穿了,就是報格問題,這個契丹傳媒的內部問題,「甚麼人訪問甚麼人」,這些人此前工作如何影響這個媒體,有無內鬥,我們沒有興趣知道,但單憑這個用私人生活照的決定,我們很清楚知道這是小報,就不要裝甚麼黃花閨女了。
正如上面所說香港只有動新聞、動新聞和動新聞,見到一個bussiness model 就狗衝,當然結果只有一個,就是除了小報,還是小報,最滑稽的是要爆又唔爆,又要纏腳的小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