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象中麥浚龍的形象不太討好,但最近瘋狂Facebook 洗版,好似沒有娛樂新聞一般。哦,也對喔,八卦雜誌要合併,政治要娛樂化,又一班人呼天搶地。
但娛樂新聞其實,出現不夠100年。100年前的今日,報紙還說著一次大戰點樣「trench warfare」,或者軍閥混戰,最多還有甚麼戰地詩篇,最多就文學園地。是電影電視出現了,才有甚麼娛樂新聞。
反而政治娛樂化,老早出現了,大家記得亨利八世甚麼?不就是「The Tudors」裡面的性感老婆一堆嗎。(歷史上總共6個,性感嗎,那個時代標準不同。)帝皇將相,除了功績傳下來,還有甚麼,不就是生活軼事,難聽的就是八卦,就是政治娛樂化。
只不過竟然去政治八卦一些二八多一點的青年男女,只能說法國總統也不少八卦,英國上議院的議長還比較能搞事,香港?只剩下誰是蠢人,誰是穿短褲嗎?怪不得無客睇啦。
調轉過來娛樂政治化呢?其實人類歷史的「新聞」傳得下來的幾乎就是政治,最多就是文明出現了再有點藝術史而已。某哲學家 Alain de Botton 最近在新書講述新聞,表示新聞總是那種套路,那種舊的「劇本」 narrative 加上新的元素而已。
麥浚龍和邱吉爾一樣,都是富家子弟,經歷過一段「荒野時期」,邱吉爾無政府職務, 麥浚龍潛水一樣。當然邱吉爾再次復出就是英格蘭的「Finest hour 光輝歲月」,也是他人生的Finest hour。
現在是否麥浚龍的Finest hour,我不是娛樂新聞專家說不上。正如宋楚瑜會否再起成為邱吉爾、戴高樂之輩,成就新的「Finest Hour」,還是成為尼克遜、騎呢舞阿舜之流,也是未知之數。(而且邱吉爾的「Finest hour」可是很Tricky,卻是英軍在灘頭大戰德軍,準備走佬的時刻用這個字,明顯不是最「幸福的時光」。)
很多所謂知識分子,常常批判名人效應,當然香港的「名人」,甚至「不名人」甚至「知識分子」本身,不學無術多,整天凝著「食物、口語,負面、麥浚龍」同「短小、書面語、正面、邱吉爾」,這樣歸類一定無死。但其實 Alain de Botton 同一本書,認同人類始終需要榜樣,因此,名人用得其所,不是壞事,聯合國大使看看都找了些甚麼人,呵呵。
再者,邱吉爾總是那麼光彩正面正能量嗎?你問法國人或者波蘭人就知道。